骨鬆骨折會致命 專科醫師教你保「密」防「跌」
骨質疏鬆定義
「骨質疏鬆」會造成骨頭的質量變低,細微的結構會變差,因此,骨頭容易有脆裂性骨折。平常走路的高度跌倒造成的骨折,代表脆裂性骨折,這類骨折即是骨質疏鬆的警示。所以,非車禍、非高處墜落的骨折,小心!可能是骨質疏鬆造成的。
哪些狀況易骨質疏鬆?有下列情況:
1. 過去骨折 2. 父母髖骨骨折 3. 吸菸 4. 長期使用類固醇 5. 類風濕性關節炎 6. 續發性骨質疏鬆症(如:第1型糖尿病及慢性肝病等) 7. 喝酒
所以,要遠離骨鬆就要:戒菸、避免非必要藥物、治療好原有疾病。
骨鬆有多普遍
台灣每年髖部骨折發生率為全亞洲第一,被列為高風險國家。大於50歲婦女,每3位就有1位於此生會經歷骨鬆骨折。
無感的骨折 & 骨折的骨牌效應
約有一半的脊椎骨鬆骨折沒有明顯不適症狀,有時是照了X光才發現。當第一次脊椎骨鬆骨折,第二次、第三次接續骨折會以「3倍」「5倍」機會出現(圖1)。有了第一次骨鬆骨折,後續的骨折會更容易出現。所以,最好知道有骨質疏鬆就馬上治療。目前,有70%的骨鬆患者未受到治療。
骨鬆骨折會致命比乳癌晚期死亡率更高
骨鬆骨折有三部曲:常出現在手前臂、脊椎、髖骨。很多50歲左右的女士不小心跌倒,手往前伸出撐地,結果手脘橈骨就骨折了。約60歲左右,有些民眾不小心一個跌倒造成腰痛,去復健科檢查卻發現腰椎的壓迫性骨折(圖2)。等到70~80歲左右,有些高齡者半夜起床上廁所,一個不穩而跌坐地上,卻造成髖骨骨折(圖3)。其中髖骨骨折特別致命,一年的死亡率有20%左右,比起乳癌晚期的死亡率更高。
所以當第一個手前臂骨折出現或第一個脊椎骨折出現,就要確定是否骨質疏鬆,開始治療及復健,以避免後來更致命性的髖骨骨折出現。更積極的是,在都沒骨折前先確定是否骨質疏鬆,就開始預防性治療。
如何檢查骨質密度?
坐姿下進行踝足的檢查為篩檢用。最標準的檢查儀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需以躺姿進行,約10分鐘,會檢查腰椎第1~4節及兩側髖骨共三處(有的醫院只檢查1處,最好3處都要能檢查到,可以有更多機會抓到骨質疏鬆),停經後女性或大於等於50歲男性會依照T-score(分數)來判定有無骨鬆,大於-1為正常,-1到-2.5為低骨量,小於或等於-2.5即為骨質疏鬆,此項檢查健保病患條件給予給付。
保「密」防「跌」: 藥物治療 & 復健運動
現在已經有骨質疏鬆治療的藥物:依照男女、腎功能、使用類固醇有無,可以選擇合適的藥物。劑型有口服及針劑,有短效及長效藥物。目前藥物的種類大致可以分成破骨細胞抑制藥物及造骨細胞刺激藥物。破骨細胞抑制藥物為第一線用藥,這類藥物有雙磷酸鹽類、RANKL單株抗體及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藥理作用會造成骨頭代謝變慢,整體造骨細胞活性仍高於破骨細胞;造骨細胞刺激藥物如間歇式注射副甲狀腺素為第二線用藥。
這兩類藥物都會增加骨質密度及減少未來骨折風險。其中雙磷酸鹽類及RANKL單株抗體約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影響顳顎關節。若剛拔牙,建議1個月後再用藥。預計拔牙,注射RANKL單株抗體者,建議施打後3個月到下次施打前1個月中間拔牙。治療期間一定要維持好口腔衛生。
藥物必須搭配維他命D及鈣,若只單吃維他命D及鈣是無法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的使用並不會有明顯主觀感受,必須有耐心配合醫師的治療。有使用藥物,可以增加骨質密度並降低未來骨折風險,相當值得!除了藥物的介入,復健運動也可以增加骨質密度。建議的復健運動為:阻力型運動、慢跑、跳繩、走路。這類型的運動因為會有重力作用促進造骨細胞活性,進而增加骨密;雖然游泳是很好的運動,但對增加骨密的幫助就不大。高齡者若因膝關節退化疼痛,慢跑及跳繩就不建議。
運動頻率建議一星期3次,每次30分鐘。目前研究顯示運動的好處有:1. 長期運動者,在年長的女性髖骨骨折的機率會下降,2. 老人家整體骨折的危險性比率會下降一半,3. 在腰椎的脊椎骨與股骨的骨密度會上升。
跌倒會大大增加骨折機會,所以防跌非常重要:穿包覆性佳且止滑的鞋具、勿著過度寬大服飾、地板不放雜物、固定地毯、裝扶手於樓梯、浴室、廁所,保持浴廁乾爽、定期檢查視力、避免不必要藥物。平時也可以多練習雙下肢肌力及平衡復健練習。
(本文作者為高雄榮民總醫院骨質疏鬆專科、復健專科醫師劉亦修)
原文刊登於康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