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W坐姿的孩子,哪些狀況該注意?

寶寶出生後的每一個肢體發展,都是父母關心的焦點。其中,幼兒常見的 W 坐姿,對孩子的影響為何?爸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曾子嘉醫師針對 W 坐姿、家長的常見疑惑,提出建議。

什麼是 W 坐姿?

您可能或多或少聽過父母界大家在看小孩照片的時候,會互相提醒:「哎呀,你要幫小孩改一下這個 W坐姿啊,我聽醫生說這樣坐不好」那麼,什麼是 W 坐姿呢?這是指小孩的屁股坐在地上,膝蓋彎曲,小腿及腳部朝外,膝蓋及腳踝都是著地的;如果我們從正前方看這個孩子,他的兩腿便完全成一個「W」字型。在這個姿勢帶來大腿骨內轉的角度增加,因此常合併 X 型膝蓋、走路時內八步態等外觀。

 

小孩為什麼這樣坐呢?

大部分這樣的坐姿出現在2-4歲左右的幼兒,其中以女生又稍多一些。另外,大腿骨的位置較前旋,或是肌肉張力較低的孩子也比較容易出現此一姿態。幼兒階段的關節還非常柔軟、有彈性,所以才能彎曲這麼大的角度坐著;另一方面,他們的核心肌群、平衡感都還沒完全建立好,這樣的坐姿能得到最大的地面接觸面積,並且把重心降低,會讓小孩得到足夠的穩定感,並且當他們用骨骼架構去『卡住位置』而不是用『肌肉力量』去維持身體姿態,也會讓身體覺得這樣比較省力、輕鬆。

 

W 坐姿真的很不好嗎?

在此先安撫一下父母的焦慮,W 坐姿並不會直接造成髖關節的脫臼,進而走向開刀等等夢靨!當然,髖關節脫臼的孩子容易因為關節不穩定而不自主的長期採用 W 坐姿; 但大部分的孩子,其 W 坐姿、甚或合併一點內八的步態,都會隨著年齡成長及骨骼的發育,逐漸自然改正。

 

研究指出,到了青少年時期,只剩下很少數的人還會用 W 坐姿,然而只要沒有出現其他合併問題,並且活動力正常,也不需要過度擔心了!

 

為什麼大家都要提醒小孩別這樣坐呢?

在 W 坐姿之下,因為用了骨骼去鎖住身體擺位,會活化較少的核心肌群、髖部肌肉,長期下來容易造成核心及下肢肌肉力量低下。並且因為地板接觸面積很大,在此坐姿下,反而會減少他們在左右兩側的重心轉移、軀幹旋轉的需求,失去了許多平衡力的訓練、以及快速轉位的機會。雙手跨越身體中線的動作頻率也降低,影響了幼兒對環境探索的可能性,進一步可能影響感覺統合、肢體協調性及動作發展的成熟。

 

父母能怎麼做?

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要為了矯正孩子的姿勢而破壞親子關係!

 

我們可以適度的口頭提醒,或藉由親子一起閱讀、玩遊戲的過程中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改變其坐姿。下列提供幾個坐姿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1.  盤坐: 雙膝在身體中線處稍微交叉,可搭配一些操作型的玩具或書本吸引孩子注意力。

2.  側坐:雙膝微彎,重心放在單側的髖關節,兩邊腳部放在身體同側,並鼓勵兩邊輪流坐。這個坐姿有助於孩子練習在變換姿勢時的重心轉移技巧。

3. 長坐姿:讓孩子的背靠著牆或是舒適的支撐,雙腳向前延伸。此姿勢亦有助於後大腿肌群的伸展。家長不妨一起在這姿勢下,舒舒服服的與孩子共讀繪本吧!肌力更好一點的親子,甚至可以考慮用此姿勢比賽『屁股走路法』,讓重心在兩側的屁股轉移,帶動身體前進,是很具挑戰性又有趣的親子活動。

4. 跪姿或單腿半跪姿:可強化上半身的肌群挺立,促進核心肌群發展。可與孩子玩拋接球遊戲、增進樂趣。

5. 蹲姿:可訓練股四頭肌、臀部肌群肌力。陪孩子一起玩積木、辦家家酒、小火車等活動。

 

此外,現代都市生活中,幼兒的活動空間及時間多數是不足夠的,家長若能多多安排幼兒的大肢體活動,包括戶外的跑步、散步、滑步車、公園遊戲、水中活動等,或是一些居家的室內活動,例如讓孩子趴在地上,手腳向上抬起的飛機遊戲,或是坐在大球上練習平衡的遊戲,都會對孩子的整體肌力發展很有助益。

 

哪些危險指標該注意?

如果您的孩子出現以下症狀,可安排就醫尋求更多專業幫忙:

1. 跛行:走路有時一拐一拐的,或像小鴨子一樣,步行時晃動得很厲害。

2. 下肢肌耐力過低:相較同年齡孩子,能負荷的站立或行走時間太短。

3. 只會 W 坐姿,幾乎不會採用其他坐姿:即便口頭提醒或指導,仍無法改採其他坐姿,或是反映其他坐姿會疼痛

4. 大動作或精細動作發展異常,落後其同年齡的指標:可參考每個孩子都有的『兒童健康手冊』中的兒童發展評估表先進行初步評估。

 

由於育兒的資訊管道越來越多,現代父母常處於資訊爆炸的過度憂慮狀態,而幼兒並不等於『小一號的大人』,他們的動作發展、關節成熟度、肌力穩定度隨著年齡發展各有不同,因此其慣用的姿態、步態都會有階段性的改變。只要能掌握『注意危險指標出現時及早就醫』以及『多鼓勵幼兒大肢體活動』的原則,便可放寬心面對各階段的變化。

 

作者|天母品恆復健科診所曾子嘉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