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下,兒童需要學習的臉部辨識與社交情緒
受到病毒影響,走到哪都是帶著口罩的人們,多了一層口罩,有時連大人都比較難取解讀他人當下情感,更別說是正在發展中的兒童,專業醫師指出,長期下來其實會影響孩子的社交及情緒辨識發展,當戴口罩成為日常,如何培養孩子對臉部情緒解讀力?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近日在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之下,不論走到哪裡,總是看到戴著口罩的人們,不論是布質口罩、醫療口罩,素面的、有花色的,薄薄的一層口罩確實阻絕了疾病的傳染,但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情緒的傳達,多了許多距離,失去了溫度。對成人尚且如此,對兒童來說,要隔著口罩,去解讀他人的情感、表情就又更加困難了。除了當下的情境解讀困難以外,如果兒童長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生活,更會妨礙他們的社交技巧及情緒辨識的發展。
根據學者研究,臉部辨識的技巧,從嬰幼兒時期便開始發展,然而這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即便到12歲的學童(國小高年級),此技巧都尚未完全成熟。您是否注意過:成年人很容易可以辨識出熟人的幼年照片、對方戴著口罩或穿著萬聖節的裝扮,我們依然可以容易的區分出對方是誰;然而,對幼兒來說,即便是爸爸媽媽戴上了口罩,都有可能把他們嚇得哇哇大哭。
兒童時期在辨識臉部時,是去辨認各部位的單獨特徵,例如:眼睛的大小、鼻子的形狀、嘴唇的厚度等等,越小的孩子辨識、記憶的部分越少,所以當大人一戴上口罩,將五官的大部分都遮了起來,他們馬上就沒有辦法辨識眼前的大人根本是朝夕相處的父母、天天見面的老師。成年人在辨識臉部時,則是用了更高階的抽象整合型技巧,我們可以記得五官排列之間的關係,例如口鼻之間的距離、眼型及雙眼間的間距,也就是一般說的「讀出一個人眉宇之間的氣質」,因此,即便對方戴著口罩,我們仍可以從幾公尺之外辨識出對方是鄰居、同事、孩子的老師。
如何培養孩子辨識情緒的能力?
臉部除了讓我們可以辨識對方身份之外,臉上的表情更是傳遞情感、增加話語強度的工具。學習去解讀語字之外,發言者臉部上所傳達的『弦外之音』,是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如果在成長階段因為大家都戴著口罩說話,讓孩童失去了學習這些語言情緒的機會,勢必會影響日後社會化的成熟度,也影響了同理心的發展。
我們當然期待疫情能早日退去,讓大家的生活回到正常;但我們也不禁擔心,如果疫情會拖得更久,或戴口罩成為我們群眾生活的常規,抑或是在不久的未來又有什麼傳染性疾病來到,我們該如何協助孩子面對這樣的問題呢?
建議家長不妨從以下幾點開始思考:
1. 口罩「遊戲化」、「客製化」:不妨在家跟幼童練習用口罩玩「躲躲貓」(Peek-a-boo)的遊戲:在大人要戴上口罩時,用口罩遮住臉,再取下口罩把臉露出來,就像我們平常用手掩面逗弄孩子一樣,讓孩子養成熟悉「口罩」的存在。2-3歲起的孩子,開始與他們一同設計自己的、家人的口罩,利用指甲貼、紋身貼紙加工在口罩上面,可以把口罩弄得獨一無二,讓孩子感到戴上自己的口罩是一件很特別的事,也讓口罩這種「醫療用品」的形象轉化為孩子「自己的寶貝」的感覺。
2. 加強情緒表達的練習:在家中可經由繪本、或是扮家家酒等遊戲,多多強調、練習、模擬各種可能的情緒。例如我們會因為別人插隊而感到憤怒,講話語氣變大聲;醫生會為了安撫哭泣的小孩,而講話變和緩、講娃娃音…這些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場景,都可以在家經由親子共讀、共玩的活動而「事先預習」。更大一點的孩子,我們甚至可以在紙上與他們練習各種情緒的臉譜繪畫。 譬如開心笑的時候,眼睛會瞇成 一個下弦月的形狀;表示驚訝時,眼睛會變大。這樣,即便口罩遮住了大部分人的口鼻,我們仍能從臉部其他的蛛絲馬跡去讀出對方的情緒。
3. 對於 ASD「泛自閉光譜」的孩子:他們常常過度注意事物的細節而沒有整體的概念,本來就難以經由表情去了解對方的情緒, 對於戴上口罩之後的情緒理解就更為困難了。指導這孩子如果單以表情圖卡,往往只是讓他們「認知」圖片代表意義,而無法去感受圖片後面的情緒 。大人應該要直接將情緒轉化為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例如「你這樣做讓媽媽很傷心」(再示出傷心表情的圖卡)、「你今天穿這件漂亮的裙子,笑得好開心!」( 開心的圖卡),而不單是語氣的變化( 這樣細微改變的差異,對 ASD 的孩子較難理解)。當我們戴著口罩說話時,也可以多加點肢體姿勢的表達,強化語意之外的訊息,也要試著教導孩子觀察他人的動作、姿勢等線索。
4. 讓孩子了解防疫是一件「很酷的事」:就像電影、卡通中的超級英雄總是專著制服一樣,幫助我們防疫的醫療人員也總是專著制服,我們如果想要也變成超級英雄,『戴上口罩』也是我們的制服喔!「洗手」、「戴口罩」都是又能保護別人,又能保護自己的事,是一件很酷很棒的行為!
這場世紀之疫,來得又急,去得又慢,全球許多孩子都無法如常上學,人與人的社交距離、信賴感,也都大幅得改變。為人父母、教育者,也有一籮筐的新問題必須面對,這些新興的問題,或許誰都不是專家,只能從做中學習、摸索。口罩限縮了孩童對臉部辨識發展的問題, 希望能藉此獲得更多重視與討論。
作者|天母品恆復健科診所曾子嘉醫師
原文刊登於:親子天下